勋贵们都在关注着东厂的动作,而东厂收到崇祯的圣旨之后,也开始了对于几人的审问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是,面对众人这么关注的一件事,东厂依旧是我行我素,根本就没有公开审问的打算,而是直接拖到了刑讯室,准备对几位侯爷用刑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东厂是一个吃人的地方,见不得亮光。”这是东厂存在的一个道理,崇祯明白,魏三也明白,以至于满朝文武也明白崇祯的意图,所以这件事从崇祯说出的那一刻起,结局就已经注定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只不过这些勋贵身在局中,没有体会到这么轻松易懂的答案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们不明白,也没有去给他们说,于是就这样,一颗颗血淋淋的人头,在他们的目光里,被砍了下来。

        然而,这些人的人头落地,并没有引起崇祯以及满朝文武的重视,反而是辽东的事情,随着锦衣卫的再次出动,才有了一些消息。

        崇祯三年六月底,兵部同时收到了辽东总督袁崇焕、总理马世龙以及朝廷派去的兵部侍郎汪庆百三人的来信。

        在信中,三人可以说是各执一词,各有不同,袁崇焕在信中依然将大凌河堡被烧一事,责任全部推到了马世龙的身上,同时弹劾马世龙不听自己的将令,私自带兵出击导致了一系列事情的发生。

        马世龙因为之前已经将这件事禀报了崇祯,但是却没有得到朝廷的任何回府,心灰意冷之下,直接向崇祯上了一份罢官的折子。

        汪庆百的折子,也就让崇祯有些不满意了,这货在折子里,左右逢源,对于马世龙的评价,自然是不听将令,私自带兵出击西平堡,导致了大凌河堡的被烧。

        至于对于袁崇焕,则有些犹豫,并没有说袁崇焕的功利,也没有说袁崇焕的过错,反而说了什么边关军事当以谨慎为主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